由服装消费全年“涨价”引发的转型思考
顶着“十二五”开局年、中国入世10周年的恢弘概念,风起云涌的2011年即将成为过去。尽管终端统计数据来得比以往晚了一些,但这样反而让人们从中瞥见全年的运行轨迹,以及那些不能逆转的趋势。
先看一组呈明显下滑态势的内销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5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62632亿元,同比增长23.4%;服装类商品零售额6200亿元,同比增长24.1%,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总额9.90%。服装消费增幅春节季后持续回落。
2011年1~10月份,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5%,比2010年同期回落1.31个百分点;零售量同比增长4.17%,比去年同期回落8.16个百分点。服装销售单价同比上涨19.52%。在主要服装类别中,除运动服销量同比增长11.51%、女装和牛仔服销量微增以外,其余服装种类销量均表现为负增长。
再看一组印证“我国服装出口数量近零增长已成定局”的外销数据:
据海关统计,2011年1~10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274.33亿美元和244.12亿件,同比分别增长21.37%和0.07%。服装出口数量增幅较2010年同期增幅减少13.81个百分点。
从月度出口来看,7月、9月、10月单月出口数量分别同比下降0.94%、3%、10.30%,月度出口数量增幅持续加速走低。出口平均单价增幅持续攀升,同比增长21.59%,较2010年同期提高17.45个百分点,单月价格增幅在连续6个月超过24%之后,9月、10月单月价格增幅回落至17.97%和17.02%。尽管接近年底出口价格上涨明显受抑,但从全年来看,仍然是出口单价提升直接带动了出口金额的大幅上涨。
无论内销还是外销数据都清晰地显现:2011年贯穿行业运行始终的关键词––涨价。“涨价”可以是一张王牌,也可以是一招烂棋,要看我们的产业机体是否与“涨价”这个市场行为相匹配。换句话说,就是要考察涨价后是否仍然可以维持产业健康运行。
我们一直说“十一五”打下稳固的产业规模基础,“十二五”要摒弃规模扩张,走价值发展之路。当前价值发展思维导向下的“涨价”风潮,是时机成熟的表现?还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效应?不妨顺着“涨价”这根藤刺探究竟。
随意动用价格杠杆是危险的,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理论陈述得很直白:使用价值大的物品往往交换价值很小,使用价值小的物品往往交换价值很大,例如水和钻石,在服装市场中就是成衣和奢侈品。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就是“数量”和“价格”不可得兼,而2011年服装行业的集体涨价行为就如同一面享受着扩大店铺规模带来的常规收益,一面享受着价格提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的双丰收。然而,供过于求的矛盾迟早会爆发,到那时再降价或者倾销库存,一来影响品牌形象,二来冲击渠道利益。
有业内人士精辟地概括,“十二五”我们正是站在入世后黄金10年的发展成就之上,而我们的思维却并非要求“延续”,而是“转型”。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